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

彩虹橋56期

這陣子,大家一定從報章媒體中看到或聽到「霸凌」(bully)事件,「霸凌」(bully)指的是孩子們之間,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,專指孩子之間進行惡意欺負的情形。霸凌行為包含有「肢體」和「非肢體」上欺凌。「肢體霸凌」是最容易辨認的一種霸凌方式,包括踢打弱勢同儕、搶奪他們的東西等。
「非肢體霸凌」是一種〝隱形暴力〞,其類型包含「言語霸凌」、「關係霸凌」及「性霸凌」等。「言語霸凌」是指運用語言刺傷或嘲笑別人,這種方式很容易使人心理受傷。「關係霸凌」則是透過說服同儕排擠某人,使弱勢同儕被排拒在團體之外。而「性霸凌」則類似性騷擾,包括有關性或身體部位的嘲諷玩笑、評論或譏笑、對性別取向的譏笑(例如:「娘娘腔」的男生)或針對身體隱私部位的侵犯行為等。
大家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,孩子們在學校常常打打鬧鬧,實在很難分辨是好玩還是霸凌事件呢?以下有一些判斷的依據,讓大家作區別。
l  面部表情:打鬧時臉部表情是高興或愉悅的;霸凌時的表情則是猙獰的。
l  參與意願:打鬧是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參與;霸凌則是被迫或是被挑釁而參加的。
l  用力程度:打鬧時通常不會使盡力氣傷害他人;霸凌時則是非常激動的、失去控制的。
l  角色是否轉換:打鬧時孩子們的角色可能轉變;但是霸凌通常是固定角色。
l  是否群聚:打鬧結束後孩子還是會一起玩;霸凌結束後則大家一哄而散。
l  蓄意程度:霸凌的發生,是霸凌兒童有意傷害其他兒童。
l  重複發生:霸凌現象會重複發生,而且特定的孩子可能長期受到欺壓。
沒有一位家長願意看到自己孩子遭受霸凌,我們應該將心比心,時時提醒自己孩子不要欺凌同學,而是要多幫助和關心同學。所以在此請各位家長能多陪伴孩子並多了解孩子,才能預防偏差行為的產生,對於預防霸凌以下幾點做法提供給家長參考:
1. 養成和孩子分享生活點滴的習慣─有助於及早發現問題,即時給予協助。
2. 培養孩子平和而堅定表達意見的能力─遇到被嘲笑或欺負的情形,要溫和但堅定地拒絕對方─例如:「我不喜歡這樣,請你停止。」。
3. 教導孩子如被霸凌時,應該主動告知教師或家長,家長也不要急著責怪孩子,先關切孩子的身心狀況,給予安全感和情感支持,讓孩子知道求助是勇敢而負責的表現。
4. 霸凌事件發生時,切忌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,先與老師與校方配合處理。
5. 不允許孩子對別人有霸凌行為,不要因為身體的特徵、成績、家庭背景等原因嘲笑別人,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、缺點和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,小朋友們應該要互相尊重和欣賞。
6. 培養孩子的正義感─不要因為其他人都這麼做,就只好跟著做。雖然你的好朋友可能都會排擠某一個人,但這不是值得學習的好行為,可以勇敢地說不。
7. 不要言行不一,身教勝於言教,您面對弱勢族群的正負向態度,將影響孩子的行為與待人的尊重。
8. 關心孩子接觸的電視節目、電影、網路及其他媒體,減少不當學習及模仿。
內惟國小是一個安全、友善和溫馨的校園,相信在你我大家的努力下,內惟學子都能是互相協助、互相鼓勵,知道感恩、惜福、尊重生命價值的好兒童